首页
中心概况
关于我们
师资介绍
站点风采
通知公告
心理活动
联系我们
心理课堂
心理广场
家庭教育
我要咨询
在线咨询
查看咨询
心理课堂
Contact
联系我们
郴州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
地址:郴州市人民东路与郴江路口(原政务中心十楼)
电话:0735-2173851
网址:
http://www.3cam.top
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 :
首页
>
心理课堂
>
孙瑞雪:接纳是儿童成长和自信的土壤
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发表时间:2017-09-05
孙瑞雪:接纳是儿童成长和自信的土壤
孙瑞雪,儿童教育专家,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、教育学的研究,创办了大陆第一所
蒙特梭利幼儿园
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,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。
接纳是儿童成长和培养自信的最佳土壤。接纳是指接纳儿童本人,接纳他的感受、个性、想法,并给予儿童尊重和关注,接纳使爱变得恒定。
接纳孩子本人,是接纳他生而为人的规律。举个例子来说,我的孩子从小就特别缓慢,2岁才开始说话;2岁多时,别人打了他时,他抬起头,愣愣地站着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;9岁时学兵乓球,对方把球打过来,他就推拍子,球能碰到拍子上就碰,碰不到他也无所谓,让老师都无奈得不行……从小到大,种种事迹,我知道,我的孩子不是个特别机灵的人,但我接纳他天生就是这样。
另一方面,我的孩子又是个特别坚定的人。上小学时,他坚持只用脑算,不用笔算,这需要非常高度的专注,而且不能持续太长时间,难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大。有一次我和他爸爸为这件事和他有了摩擦,我儿子说:“你们知道吗,有一个数学家就是用形象思维进行抽象运算,我也是这样的。”我发现,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天生的,没有人教会他使用形象思维。他就这样一直坚持脑算到6年级,后来他去打桥牌的时候,老师说,他天生就是个打桥牌的。如果从小我就不允许他脑算,强制他改过来,那么他又会怎样呢?人从事他天生该去做的事,一定能做好。每个孩子都有天分,接纳孩子本人,便是保护他的天分。
一定要接纳你的孩子,相信一点,孩子是带着天分而来的。他所有的一切都值得父母去爱,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。在父母的接纳中渡过儿童时期的孩子,到了青春期就像父母的伙伴一样,没有叛逆,理解父母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不被接纳的仅仅是孩子错误的行为。在“爱和自由”学校里,老师跟孩子解决问题时都会蹲下来,拉着孩子的手,看着孩子的眼睛说:“老师爱你,但这个行为不可以。”这样做的含义非常重要,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牢牢记住,处理问题时要将人和事情分开。这为孩子成长提供了安全感,形成这样的信念——这件事我的确是做错了,但即使做了错事,我作为人的本身仍然是好的。
我们目前的教育中有一种倾向,总是希望孩子去展示,希望孩子讨好别人,展示给别人看,然后让别人觉得这个孩子很好。这是一个普遍现象,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很多层面。一次学校活动的时候,我看见一个妈妈抱着孩子在舞台旁边哭,问及原因,她大声说:“我不明白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参加活动。”甚至有妈妈对孩子说,如果你不参加这个活动,那我就把你送到别的幼儿园。这些现象都是不接纳孩子的表现。
有的成人习惯性抱怨和批判,认为周遭的事物、遇到的人、发生的事总有不如意之处,这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接纳。而接纳从童年开始建立起来的,一个人从小不被接纳的人,长大以后也不会很好地接纳自己,接纳别人。
但在幼儿园里,我经常看到孩子们的接纳。有一次,一位老师指责一个小朋友,我对这个小朋友说:“你可以告诉他,你不可以这样。”小朋友说:“她就是这样子的,我知道她不会改变的。”当时我大吃一惊,意识到孩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成人要清楚得多。当看到孩子的接纳时,我才知道什么是接纳。
弗洛姆说,“我希望我所爱的,能够按自我的意愿,依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和发展,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。”这句话的含义是,我所爱的人应该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行事,而不是为我行事。任何一个人,任何一个社会,任何一种秩序,如果将人沦落到服务于现存的某个人的意志,那么这个人就是反人类的。生命应该按照其原有的状态生存,才符合整体物种的进化。孩子的生命属于他自己,我们不能让孩子来替代我们的生命,这就像纪伯伦写的一首诗:
因为他们(孩子)的灵魂,是住在明日的宅中,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。
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孩子的未来,但是,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按照他原本的生命状态来发挥。
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传说,风烛残年的他很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得力助手,于是让他帮忙寻找一个集智慧、信心和勇气于一身的思想传承者。助手不辞辛劳找来很多人,却被一一婉拒了。苏格拉底说:“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”。于是助手加倍寻找却始终无果。他忏悔道:”我真对不起您,让您失望了!”苏格拉底的回答充满玄机:“失望的是我,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。”原来,在苏格拉底心中,最优秀的人选就是助手,但是由于他的不自信而忽略了自己。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不难看到自我接纳和发展的直接关系。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,自我接纳,是人对现实自我以及自身所具特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。其实,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自我,但有些人被自卑和自我怀疑耗费了太多精力、错过了太多机会。而接纳正是形成于童年期,并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。
上一篇:
俞敏洪:孩子的成功源自心中的大爱
下一篇:
俞敏洪:快乐是快乐之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