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中心概况
关于我们
师资介绍
站点风采
通知公告
心理活动
联系我们
心理课堂
心理广场
家庭教育
我要咨询
在线咨询
查看咨询
心理课堂
Contact
联系我们
郴州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
地址:郴州市人民东路与郴江路口(原政务中心十楼)
电话:0735-2173851
网址:
http://www.3cam.top
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 :
首页
>
心理课堂
>
看国际精神分析大师如何解读,六大孩子最难问题
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发表时间:2020-08-25
本内容来自“雕刻未来”沙龙《向海外大师提问:如何回答史上最难的8大问题》的采访,采访嘉宾是国际精神分析大师的马龙·曼奇尼教授。
小编将核心内容提炼出来,供繁忙的家长朋友快速阅读。
1、离异
如果孩子太小,比如七八岁以下,父母不应该有任何分离,如果因为感情问题不得不分离,建议首先尽量采用“家中分离”的做法;如果已到了“地狱般的家”的状态,离异的父母千万不能弄得像仇人一样。因为,下面的做法,可以让孩子减少因离异带来的心理创伤。
确定的告诉孩子:即便离婚了,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没有改变,他们还像以前一样深深的爱着他。对孩子来说,一切照旧,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父母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。
当然,最重要的是:父母必须把这些话付诸行动。也就是说当孩子有需求时,必须能见到另一个不在一起住的父母。如果这一点可以做到,离异的伤害就获得了良好的处理。
如果你是一位真的想处理好这个问题的离异家长,你做不到以上的建议,你应该问问自己:
你是爱孩子多一点?还是爱自己多一点?
比如,如果你是一个被幼稚的丈夫背叛的女人,希望你最好不要对孩子讲太多父亲的坏话:一个坏丈夫也能是一个好爸爸,并且孩子非常需要他。真的,孩子不能成为“孤儿”。
2、生命与死亡
父母在回答诸如生死这样的大问题前请思考一下:“我或其他家人怎么看待死亡?”。
如果惧怕死亡,成年人不管说什么都是在向孩子传递自己的焦虑和悲伤。
一个平和的生活着的孩子、被平和的人环绕着的孩子并不惧怕死亡。他们的悲伤仅仅来自和逝者的分离。
死亡是什么?惧怕死亡的人觉得死亡是敌人,一个迫害他们的,由虚无变幻而成的黑暗怪兽。
积极地解释:
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完结,它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件事。当其自然发生时,也就是说在长久而富含深意的生命尽头,我们可以在完全的平和与安宁中经历它。
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和孩子说:
“死亡是一种分离,当然它是痛苦的,但如果我们铭记所爱之人,将他们留存心底,他们就不会完全死去,如果死后在天有灵,它也将伴随我们一生”。
说的时候不用太关注细节:孩子对细节没有多大兴趣。
最错误的方式就是逃避问题或给予不切实际的回答,孩子会在内心世界默默拒绝这些天马行空的答案。
最佳的解决方案需要父母自己能获得足够的成长并由此带来平和、自信的行为举止。
3、战争与暴力
小孩子的游戏中充满了各种暴力幻想,幼儿不太可能理解任何真正的暴力,那只是些幻想,并不是真正的现实。
但如果孩子看到真正的暴力,他们会非常受打击。
由于幼儿尚分不清幻想和现实,真正的暴力画面(例如纪录片电影等)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混乱。他们不止会吓坏,甚至会因自己的幻想感到内疚,就好像幻想和看到的现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一样。
因此,对于10岁以下的小孩子,最好避免真实的暴力场景对他们的不良刺激。
对于年长的孩子,则要告知他们暴力相关的一切,但最好不要用影像(影像过于直接,冲击力也过大)而是用语言文字来传递。
我们不仅要告知孩子,还需要去引领他们面对悲伤的现实。因此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思考和讨论,引领一个个年轻的灵魂自发得出一个有意义、有良知的结论。
它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难,因为孩子们总是天生、自发的具有正义感。当然,他们也会认为复仇是一个自然的反应,这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去形成一个更加成熟的观点。
4、性
成人不能强迫孩子观看裸体或类似画面。
但是,在性自由的社会,比如北欧,瑞典,挪威等,孩子可以毫无障碍的看到父母的裸体——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性和身体亲密接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。
在另一些社会体系中,比如中国或意大利,类似的行为最好还是避免。
但是,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我要告知大家:孩子不会因为看到父母的裸体而太难受的,他们的感觉反而是“很感兴趣”。
从心理学角度讲,实际对于孩子来说,性和其他生活主题一样,有两个层面的知识:一个层面上讲他们确实一无所知;但另一个层面上看,他们准备好了迅速掌握一切,就好像他们已经学过一样。
孩子“性的兴趣”并不肮脏,肮脏的可能反而是成人的想法。
孩子的性趣就像是对于植物,昆虫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兴趣一样。
怎么回答这些“令人尴尬”的问题?
原则是:请父母竭尽所能诚实作答。当然,我们要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回答他们。
比如当孩子问:“我从哪里来的?”
鸟叼来或树下捡的都不是好答案,我们需要回答“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的”。
母亲可以说:“现在你在我的怀里,我的爱包围着你。当你小时候,小到没人能看到你的时候,你被我的身体环绕着,在我的身体里逐渐长大。最终你长大了,我决定给你自由,所以现在你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孩。”
此类问题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相似性。
比如:“男孩子为什么站着尿尿?”
“因为男孩子的身体结构就是如此啊,可以让他们站着尿尿,而你是小女孩,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弄脏的话你还是用别的姿势比较好。”
从更加操作层面讲,只要父母足够真诚,营造出一个尊重的氛围,我们甚至可以对孩子说:“等你长大一些我再给你解释,因为现在你还理解不了”。
孩子如果感受到到了足够的尊重和重视,感受到你诚挚的回应,他们会接受你的解释的。
5、无法兑现的承诺
承诺就是债,为人父母,对孩子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守,否则孩子会感到真正的背叛,他们会停止仰慕父母,因为孩子——大多数是小孩子——认为父母是全能的。
孩子会认为:如果“全能”的父母做出了承诺,他们自然可以做到,如果没有做到,孩子会发现父母不再全能了。
那么,对已经无法兑现的承诺,父母又该怎么做呢?
10岁以前,父母要尽量避免给孩子道歉,当孩子发现父母不再全能时,会丧失对父母的信赖。
10岁以后,父母确实要给孩子道歉。
无论孩子多大,父母都要解释承诺不能兑现的原因。剩下的就只能期待孩子能够接受这个解释了。
孩子感到父母全能感丧失,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?
5-6岁的孩子能接受父母也有自己的难题。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建立在“充满现实感”和“世间并非万事皆有可能”的基调上时,孩子能接受父母也有困难。
因为孩子有时也得放弃自己渴望的东西,满足于亲戚和家长的“有限给予”,所以他们自然也能理解父母也不得不放弃一些“全能感”,此时问题并不严重。
有时候,孩子甚至会觉得父亲或母亲(多数情况下是父亲)是一位真正的勇士,因为他能面对现实中的困境。
对,父亲不是全能的,但无论现实中遇到什么问题,他都能应对;
有时候就算不能解决,只要父亲不把其理解为失败并以此为耻辱,也没有问题。
最糟糕的是,父母主动放弃全能感,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恐惧和脆弱。
孩子正是需要人保护和依赖的时候,如果父母也无能为力了,孩子该找谁来保护呢?这就是安全感的丧失。
如果父母无意识中存在羞耻感,焦虑和抑郁,就是父母人格失败的表现。如果真的出现此类问题,建议父母去做心理治疗,让自己强大起来,这不仅对他们自己很有好处,对孩子也一样。
6、贫富
孩子一上学或进入上幼儿园,他就会开始意识到贫穷的问题。
贫穷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,它也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,心理适应性好的父母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,能把家庭生活平衡得很好,这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。父母将“自我平衡”和“自信强大”传递给孩子,这种能量可能比富裕家庭更能让孩子从中受益。
对于青春期后的孩子,家境贫寒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。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发现朋友和同学很富裕,穿着时髦的衣服,开着昂贵的车,而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,他们会开始感觉到一些羞耻。
但如果对孩子从小的教育中就注重拓展他们的眼界,父母能够从更广阔,更深入的角度解读生活。告诉他们贫富、阶层只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,生活还有其他的领域等待探索。
远大心胸和广博见识不仅不会让他们以贫穷为耻,他们反而因此获得一种荣耀,得知如果渴望人生获得成功,他们的自信应该源自对“自己的信任”。
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更加“强壮”和“自信”。
上一篇:
真正会沟通的人,懂的是"心法" 而不是"技巧"
下一篇:
心理学:内心越是抑郁的人,越容易有这三种表现